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微信朋友圈只显示最近3天功能受到越多用户青睐
来源:www.cdwanxin.com/news/1028.html日期:2017-08-26
 01

  每个人都有圈子,小到一个人孤芳自赏,大到门庭若市应酬不绝。或大或小的圈子均有其独特的一面。

  有的人圈子小,触角有限;有的圈子众多,横跨不同的社会领域和阶层。

  微信的朋友圈,更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若即若离。虽然看起来其中的人是等量齐观,但暗暗有一个远近亲疏的尺度在发挥作用。

  用了多年微信,感觉到了它的便利和多用途。最近也意识到一些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只显示三天朋友圈。

  你若想要进入这部分人的背后去窥视她/他更多的生活细节,以便对之做一番归纳,可能性在降低。

  这有点类似于晚清的深闭固拒,另一方面又欲说还休。



  02

  倘若是出于社交恐惧症,将自己隐藏起来,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不信任的对象拉黑,或者在加朋友时严苛审查,不放心的一概拒绝。

  可是,由于社会网络中存在‘弱联结’这样的生态特性,就一定会有半生不熟的人出现在各种圈子的边缘地带。

  ‘微信级’的朋友是奇特的,它的来源五花八门,可能是你的亲人,也可能是某次聚会或公众场合的一面之缘,甚至可能完全不认识。

  于是朋友之间的亲密度和相互性具有极大的弹性。

  03

  生活就是这样斑斓多样,这一批人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

  他们在你的朋友圈里,只让你看三天朋友圈。那意思仿佛在说,你能够看到我,但只是冰山一角。这有时令人遗憾,继而惶惑,再而失落,甚而愤怒。

  你是不是不拿我当朋友啊!好桑心!

  无论如何,既然是朋友,我是不打算只把自己给你三天的,我要把我天天都给你。

  04

  为了深究这个话题,我随机采访了十几个设置这个功能的微信好友。略略总结,这其中大概主要的有几种人:

  第一种:阅后即焚型,不想被挖坟。

  有的人把朋友圈当日常开口说话,说则说了,并没打算记入历史档案,等于‘阅后即焚’。社交网络时代,美国人发明了‘阅后即焚’,微信发明了‘三天后即焚’。

  ‘三天可见,因为想分享自己当下的心情,而不是被用来挖坟’,这是一个刚入职场的 90 后妹子的心声。

  第二种:加新蔽旧型。

  有的人加了新的朋友,不乐意将自己的过去展示给对方。一个媒体朋友如是说:‘不忍心删除有关前女友的动态,还不想被新加的妹子看到’。

  第三种:自恋自闭型。

  ‘昨天发的朋友圈已经配不上今天牛x的我了好吗,更别提三天前的,所谓士别三日,你们就更应当对我刮目相看。’这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某互联网公司的总监。

  第四种:装酷神秘型。

  “因为不想让你一下子了解我太多,更想要你亲口问我的过去”。这是一个美女公关。

  “假装很酷,掩饰寂寞”。这是一名bat级公司的高管。

  第五种:犯懒羞涩型。

  最后就是懒,未在朋友圈进行科学分组,鸡兔同笼的情形下,无法令自己毫无遮拦地面对所有人——这是一个羞涩的人。

  05

  这里其实隐藏着更深刻的社会学寓意。

  即在朋友圈这一社会网络联结的人际关系中,有的个体之间具有相互性,有的没有,即双方的信息流通是不对称的。这就导致其中的一部分人产生压力,继而努力将双方的关系置于‘平衡状态’。

  其次,还揭示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朋友圈的网络联结模式并不能够与其它重要的模式相关联,比如亲友关系,同事关系,利益关系。它对个人生活的决策性影响是有限的,有时甚至遭到回避。